学术活动
日语学院“景星讲坛”第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4-01 发布者: 访问次数:

日语学院景星讲坛第六讲成功举办

 

2023年3月29日下午14:00,“景星讲坛”第六讲在云端准时开场。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川平敏文教授,我校日语学院副院长陈可冉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研究者及师生70余人在线参加了该讲座。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汉诗与俳谐——融合的诸相”。川平敏文教授分三部分——吸收汉诗文的俳谐、与汉诗对抗的假名诗以及明治时代的新体诗——为全体听众讲授了汉诗与俳谐的融合。

首先,川平教授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的《奥州小道》引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为例,指出江户时期日本名篇对于汉诗文的摄取吸收并进行日式改写这一常见现象。又以和汉连句为例,展示日语诗句和汉语诗句相结合的独特形式,阐释了汉诗与俳谐的融合。

川平教授在对俳谐的历史进行追溯前,首先简单介绍了属于“雅文化”的和歌、连歌,以及属于“俗文化”的俳谐。接着按照贞门俳谐、谈林俳谐、蕉风俳谐的顺序对俳谐的历史发展演变进行解说。其中,贞门俳谐肯定徘谐的价值,认为和歌连歌需要古文知识素养,而俳谐以其简单、通俗、诙谐的特点便于大众参与其中,因此具有超越连歌的价值;谈林俳谐认为俳谐重视“无心所着”(意义不明)、虚构的事物,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而又具有禅意、使人豁然开朗;蕉风俳谐以松尾芭蕉为中心,其中川平教授先以汉文书写的俳句为例,具体阐释了将汉诗文引入俳句这一汉诗与俳谐相融合的“新形式”俳句,接着征引各学者文章为例,论证了后期芭蕉“かるみ”的内核实质来自汉诗中的“洒落”。

紧接着,川平教授介绍了鲜为人知的一个类别——假名诗,并具体阐释了假名诗出现的原因、假名诗的形式、假名诗向新体诗的转变。川平教授认为,假名诗出现是由于日本人直接读汉诗无法获得直击人心的感动,因此出现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的,通过将汉诗中的地名、韵律转换为日本人所熟悉的形式的汉诗日译。假名诗的形式实质是模仿汉诗的形式及押韵,而用日语进行诗文创作。

最后,川平教授提出,现代诗起源于新体诗,而新体诗则应该追溯回江户时代的假名诗。川平教授认为,当今学者认为现代诗是模仿西洋诗制作的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和修正,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川平敏文教授讲演

陈可冉教授点评

二又淳副教授及学生提问

讲授结束后,陈可冉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评议,川平教授与来自校内外各地的学者、师生进行了气氛热烈的问答互动。川平老师为提问者详细讲解了汉诗与俳谐的关系,阐释了俳谐的具体含义。问答环节中,我院外教二又淳副教授与川平教授针对假名诗与俳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近两个半小时“景星讲坛”第六讲可谓“干货”满满,川平老师的讲演以及与会师生的互动交流,为同学们开拓了学术视野,指明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