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蜕变:李湘莲同学分享日本京都大学备考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09 访问次数:

“从语言学习到语言教育——学习备考经历分享”

 

本科2021级1班李湘莲

毕业去向:京都大学人间科学环境研究科

 



 

一、大学学习的积累与启发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最深的体会是“厚积薄发”。我并不是最初就决定好未来的道路,相反,在大四“火烧眉毛”时才开始正式准备。然而,从入学开始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仔细研读教材,打好基础的同时,平时广泛接触日本的社会文化资讯,这些都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有幸两次获得赴日研修的机会。研修期间,我不仅拓宽了视野,也结识各国朋友,对日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正是在那时,我萌生了留学的想法。

此外,我还考取了N1和CATTI三笔、三口等证书。这些考试既是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之后实习和申请的敲门砖。大学阶段的积累为我撰写研究计划书、参加笔试面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向的确定与准备

 

在大三下学期,我反复斟酌,慎重决定放弃国内读研,选择赴日留学。起初,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信息,并向学院老师和在日留学的前辈请教。综合自身情况,最终选择语言教育方向,锁定报考院校和教授,并以自己的毕业论文为基础,确定了研究计划书的课题。

确定研究方向后,我仔细阅读了大学官网上关于出愿与教授联络的相关规定,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联系教授,并获得了积极回应。在此过程中,我得到了学院老师和前辈们的细心指导和鼓励,正是他们的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三、备考历程与时间管理

 

与许多同学相比,我的备考起步较晚。进入大四,我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详细搜集各个大学院的招生信息和政策,在学院老师帮助下开始接触语言教育相关的书籍。毕业后的三个月,我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同时还要准备申请材料。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在意志和精力的拉扯中度过。

期间,我积极联系教授,争取到了访问研究室的机会,并和教授进行了面谈。虽然面谈内容未涉及考试,但我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出了许多问题,也从教授那里获得了宝贵的建议。那次面谈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更有信心,回国后,我继续备考,并在9月赴日参加考试。

 

四、心态与坚持

 

在边工作边备考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自律”比“努力”更重要。那三个月的时间非常紧张,一度让我身心俱疲。直到最后一个月,我的复习才逐渐步入正轨。虽有过烦闷的时刻,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一方面,我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也给自己设定了底线——“这次考不上,半年后再挑战冬季考”。这种心态反而让我放下了焦虑。更重要的是,随着学习的推进,许多过去的疑问逐渐被解开,那种不断“开窍”的充实感支撑着我走到最后。

此外,家人、老师、上司、前辈和同学都不断鼓励和支持我,他们的理解和陪伴让我在烦恼时依然感到安心。

 

五、给学弟学妹们的几点建议

 

专业知识要学好: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语言本领对工作和考学必不可少。无论未来规划如何,多一份能力就多一分可能,所以要把握当下的学习机会,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未来它就有可能帮到自己。

信息要主动搜集:决定留学后,一定要尽早、广泛地了解信息。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向学院老师和前辈咨询,过来人的经验往往最有价值。

规划要合理:尽量提前安排,给备考留足时间,给材料准备留出余地。特别是自学备考的同学,更要学会管理时间和节奏。

保持身心健康: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学习的前提。保证规律饮食和充足睡眠,学习效率才会高。实在学不进时,可以暂时离开书桌——看看论文、背背单词或出门散步。躺在床上或看手机不可取。

遇到困难要寻求帮助:对研究方向、手续流程等不清楚时,可以主动咨询老师、前辈或同学,不要被网上制造的焦虑困扰。



 

六、结语

 

考学过程虽然艰辛,但回望过去,正是每一步努力成就了现在的我。希望我的经历能为正在规划未来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参考。

在此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句,未来从来都是不定的。大学四年,我不断接触信息、开阔视野,从而转变方向重新规划。从想成为中日翻译,到走上研究道路,我不曾因为“前景不好”“是不是太晚了”等言论而感到不安或焦虑,只是适当听取建议,按自己的计划行事。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带着热情与信念,走向更广阔的世界。